侯宝林,被公认为相声界的一代宗师,尤其在柳活领域堪称顶尖。如果说他的柳活只能算第二,恐怕没有人敢自称第一。许多人对侯宝林在柳活方面为何如此出众感到好奇,或者想知道他究竟达到了怎样的高度。在此,不妨先回顾一下他的成长经历。
生于1917年,满族。侯宝林的生父、生母及出生地都无从查证,唯一记得的是自己的生日和乳名。幼年时,他由张全斌带至北京,成为满族厨师侯连达的养子,自此改姓“侯”,身份也随之成为满族。童年时期,侯宝林有“小酉儿”这一小名,还被人称为“豁牙子”和“小麻子”。
家庭经济状况窘迫,养父虽然掌厨,但时常无工可做,侯宝林仅在“义学”上过三个月的学。自八岁起,他开始靠捡煤核、卖报纸、拉水车、到处乞食,为家里筹措生活费用。
1929年,年仅十二岁的侯宝林向严泽甫拜师学习京剧,经三个月练习,即随师父、师兄到街头卖艺。即使在学艺之路上,他仍需承受师父及师兄们的苛责和打骂。三年后,他进入北京鼓楼市场的小戏班边学边演。在这段时光,他以惊人的努力掌握了数十部完整剧目,无论角色类型如何变化,都能从容应对。
他后来回忆道,“我的本事都是饿出来的,无非是为了吃饱,只能狠下心拼命学。”综合来侯宝林取得成功,既有自身音色条件优越之因,更离不开刻苦勤奋和个人天赋。
1933年,除了专心唱戏之外,他常常到邻近的相声场所听艺,并向常宝臣学习相声,但此时仍以京剧为主,偶尔登台说相声。翌年,他除演京剧,还清唱滑稽二黄,唱腔水平逐步提升。
至1938年,他又拜朱阔泉为师,逐步转型为相声演员。此后,相声成为主业,京剧只偶尔客串。
1940年,他与郭启儒搭档,自北京赴天津燕乐戏院演出相声,凭借对各类唱腔的精通,像《戏剧杂谈》、《空城计》、《改行》等段子广受欢迎。媒体盛赞他是“相声界唱功第一人”。由于相声演唱成分颇多,也遭到部分同行的质疑。甚至当时的名家张寿臣都曾批评道:“相声本应该是‘说’而不是‘唱’。”随着侯宝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张寿臣也改变态度,“如果相声要唱,那就应该像侯宝林那样唱。”
新中国成立后,北京和平解放,侯宝林多次进入中南海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表演相声,深得毛主席赞赏。他不仅与多位京剧名家结识,还参与组织了“相声改进小组”,推动老相声改创新相声创作,为这一艺术门类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
毛主席十分喜爱京剧和相声。中南海俱乐部因此经常邀请侯宝林及京剧名家入内献艺。他与京剧名流多有私交,在一场全聚德设宴中便得以体现:1952年秋,周信芳自上海来京,在怀仁堂演出《四进士》,餐宴过后,众京剧名家及侯宝林等齐聚二楼雅座。席间,侯宝林主动提出清唱京剧助兴,尽管没有乐队,他请郭启儒用口技伴奏,先唱了周信芳的《四进士》麒派片段,获得周信芳本人的称赞。之后他又接连模仿程砚秋、马连良等人的经典演唱,引得满堂喝彩,就连外间食客都驻足倾听。梅兰芳也请他演唱《霸王别姬》,侯宝林模仿传神,惹得众人由衷赞叹。
据统计,侯宝林的相声段子中柳活有三十余段,占总数七分之一,涵盖京剧、大鼓、时调、评戏、梆子、越剧,乃至流行时代歌曲。无论剧种还是名家风格,侯宝林均能抓住神髓。他不仅唱腔讲究,动作、表情同样生动逼真。他之所以能够令人折服,归根结底在于善于钻研、精于体会。能够成为真正的相声大师,诚如其人。
金富宝配资,点金策略,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