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公元263年,姜维坚守剑阁,阻击魏军的进攻。
原本以为剑阁的险要能守住蜀汉的最后一道防线,没有想到,没谁料到,邓艾竟然真的带着大军走隐秘的小路。
邓艾从阴平的小路偷偷摸摸地走出来,绕过了剑阁,直接扑向成都平原,把刘禅吓得六神无主,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。
要说姜维和邓艾谁更厉害点,真没法一刀切。姜维一向是蜀汉的老将,善于谋划和用兵,抗击魏军多次力挽狂澜;而邓艾则是魏国的名将,兵法谋略也相当厉害,善于出其不意地攻城拔寨。两人各有千秋,谁更强点,真得看场合和具体情况了。
天才与痴儿
姜维出生在天水郡,他的父亲姜冏曾经担任过本郡的功曹,所以姜维小时候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。
可惜啊,姜维刚出生没多久,他的父亲姜冏就战死在了战场上。
天水郡原属于凉州一带,那地方生活着不少胡人,比如羌族、戎族啥的。
那些胡人偶尔就要闹事,折腾得挺烦人。
到了公元203年,那帮胡人又闹起来,想要弄死郡守,自己当地主当老大。
姜冏为了护着郡守撤退,冲上前去挡住了那些胡人,郡守总算跑掉了,可他自己可就没跑掉。
姜冏那勇敢的表现为家族争光,姜维也因此受到了朝廷的重视。
姜维长大后,聪明伶俐,再加上父辈的功劳,朝廷就让他担任郎中,而且还特别准许他参与天水郡的军事事务。
原本朝廷打算直接封姜维为将领,可是想到他可是烈士的独生子,万一再在战场上出了什么差错,实在难以交代。
于是,朝廷安排姜维担任一个文职职务,也让他加入本郡的军事事务。
姜维一到职就见到了当年天水太守马遵,毕竟也是刚刚上任的,跟之前姜冏救过的那位不一样。
公元228年,诸葛亮着手展开北伐,而攻占天水地区也是他这次北伐的重点目标之一。
那会儿,姜维跟几位同伴正陪着太守马遵在外面巡逻,没在治所里面。
诸葛亮领的大军一到,天水郡的各县都纷纷响应,让马遵吓得差点就要溜走。
姜维他们觉得,马遵应该赶紧回到冀县的治所,把兵马召集起来,好应对蜀军的攻势。
可是马遵早就吓得不行,甚至觉得身边这些本地人也是蜀军的暗线,于是他一声不吭,甩开姜维他们,自己偷偷逃到了邻郡去。
姜维他们搞不懂状况,便一路追到邻郡,可是马遵一进城就把城门关了,还打算放箭射杀姜维他们,没办法,只能折返回天水了。
等姜维他们回到冀县时,守城的将领说他们把太守大人给丢了,心里肯定有点二心,也不同意让他们进去。
走投无路的几个人,只能投降给诸葛亮……
姜维年轻就名声在外,被称为天才,备受关注,升迁顺利。
邓艾可没有姜维那份好运气,比姜维大五岁,小时候不怎么受到重视,甚至因为身体上的问题,曾被人看不起。
邓艾和姜维一样,都是在幼年丧父,不过他比姜维还得凄惨点,因为邓艾的父亲去世得挺悄无声息的,没有一点意义。
邓家虽然也算是当地的大家族,可是在乱世里,家族败落可能就一两天的事,变得挺快的。
邓艾还小的时候,家族还在,所以他接受了挺不错的教育。
公元208年,曹操拿下了刘琮的荆州,随后下令让荆州的老百姓迁到北边,担心一旦荆州丢了,自己又会没有啥装备。
十几岁的邓艾不得不离开家乡,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——颍川。
搬家的时候,邓氏的财物全被曹军劫走了,到了“新居”以后,只能从头再来,大人们在田里辛苦耕作,邓艾只能去放牛。
邓艾放牛的时候,偶尔经过东汉名士陈寔的坟墓,看到墓志上写着“文为世范,行为士则”这句话,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于是他就改了名字,叫邓范,字士则。
他回到家之后一查才发现,已经有个同宗叫邓范了,没办法,只能又换名字,改成了邓艾,字也改成了士载。
为确保皇上官员的俸禄和军队士兵的粮饷,魏国开启了屯田制,那些被调过来的邓艾他们,就被叫作屯田民了。
屯田民用的都是国家送的土地、种子、耕牛和农具,他们靠这些工具开垦耕作,地里出的粮食,按一定比例由耕种的人和国家分成。
说到底,“屯田”其实就是政府的一种买卖,所以负责管理这些屯田民的人,都是由朝廷派来的专门官员,叫做典农都尉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让那边的典农都尉碰巧看到了邓艾的文章,就这么一回事,这篇文章也就让典农都尉记住了邓艾。
可偏偏邓艾的笔试成绩满分,可到面试那关,得分竟然是负的。
邓艾天生有点儿口吃,说话跟磕磕绊绊的,跟人聊天的时候挺费劲的。
典农都尉看到邓艾这么明显的毛病,心里对他的一句评价就打了折扣。
因此,虽然邓艾留了下来做了官,但不过是个看守稻草的小官员,升迁的机会基本没有啦……
战争的延续
姜维投靠了诸葛亮之后,受到了诸葛亮的重视,觉得他是个有潜力的人,于是费尽心思把他留在身边,不让他跑掉。
在给蒋琬的秘密信件里,诸葛亮提到:“姜伯约忠心耿耿,勤勉尽责,考虑得周到详尽,看看他的全部表现,永南和季常都比不上他。他这个人,是凉州的上等士兵。”
这里提到的“永南”,指的是名士李邵,“季常”指的是名士马良,两人都在蜀汉颇有名气,诸葛亮评价说姜维他们还更厉害,这可是真心的夸奖咧。
为了培养姜维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,诸葛亮特意把他留在身边,亲自指点迷津,传授他许多道理。
在诸葛亮去世之前,把自己写的兵书都交给了姜维,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。
姜维确实用心研习了“诸葛兵法”,可是在别的方面就比不上诸葛亮,再加上他身边没有一个得力的帮手。
再加上后主刘禅比较相信宦官,结果让姜维根本没办法放心大胆地去展开行动……
邓艾那边,他做了二十年的看粮小官,终于熬到头了,升为了典农校尉的功曹。
那年秋天,邓艾到洛阳去汇报,碰巧见到了当时的洛阳太尉,司马懿。
别人都没看出邓艾的实力,唯有司马懿这老狐狸一眼就看出了端倪。于是,他亲自把邓艾招募到太尉府,任命为掾属,接着又提拔他做了尚书郎。
自从遇上司马懿之后,邓艾的运气就好了许多,之前的邓艾无论走到哪里都没人留意,而被司马懿看中、重视的邓艾,无论在哪儿都能闯出一番成绩。
公元257年的时候,魏将诸葛诞觉得司马家的事儿太不像话,打算拉上东吴和魏国一起对抗。赶巧,姜维也趁机发动了一轮北伐,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出手了。
不过,诸葛诞的攻势没持续多久,姜维那边的局势也不太妙,这次北伐最终没能成功。
公元262年,姜维又一次举兵攻打魏国,皇宫派出邓艾去应战。
邓艾看清了局势,他发现蜀军的阵线拉得挺长,补给也跟不上,要想撑下去挺难的。于是,他心里有数,只要自己坚持不主动出击,蜀军迟早会退缩,自己就能稳稳拿下局势。
果然如他所想,姜维的部队虽然攻势猛,但撑不了多久。魏军一开始是静待有利时机,之后又把握住机会反攻,姜维败退,撤回到了沓中。
到了第二年,司马昭派钟会去攻打蜀汉,还让邓艾在旁边帮衬。两人之间存着点矛盾,不怎么愿意一起干活,可偏偏这也激发了邓艾走冒险路线的决心。
为了抢在钟会之前立下汗马功劳,邓艾拼尽全力,走了阴平的小路,虽然一路上困难重重,但他还是成功闯过去了,就这样,邓艾也创造了一项奇伟的战功。
姜维的大队人马被钟会拉住在剑阁一带,根本没法趁机回到成都去救援。
虽然姜维后来又出了一招“害三贤”的妙策,然而也难以挽回局势。
想想两人的一生,姜维起点挺高的,可就是没啥大突破。人家有“诸葛亮弟子”的名声,可打起仗来,效果跟诸葛亮那是差远了。
姜维嘛,当然算个大汉的忠心臣子,但也就是“忠臣”这么个角色,算不上是那种能治理国家、治世的“能臣”。
邓艾出发点虽然不高,但他挺得住性子,一直在努力钻研,卧薪尝胆二十多年,终于有一天被司马懿看中,变成了屡次立下奇功的能臣。
这样一说,邓艾确实比姜维聪明多了……
金富宝配资,点金策略,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